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網消息,近日,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鄉村振興局等七部門相關司局組織編制了《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以下簡稱《指南1.0》),供推進數字鄉村工作時參考使用。
《指南1.0》中提到,農村人居環境綜合監測方面,利用高清視頻監控、物聯網、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等信息技術手段,對農村地區垃圾收運、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維護等進行監測分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監管依據。
——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數字化監管。
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數字化監管是指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對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回收、處理等全過程進行監測分析,實時監測垃圾清運數量,提高處理收運效率。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監測。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監測是指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數據、無人機、高清視頻監控等技術,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預警,開展過程管控、水質監控和設施運營狀態評估。
——村容村貌監測。
村容村貌監測是指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無人機等信息技術手段,對農村地區房屋、道路、河道、特色景觀等公共生活空間進行監測,為消除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畫等影響村莊環境現象,保持鄉村面貌整潔提供管理依據。
省級層面負責建設全省農村人居環境監管平臺,建立預警數據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形成“問題線索在線受理、任務在線交辦、履職在線監管”全流程監督的閉環管理工作機制。編制工作手冊或技術導則,指導地方建設分平臺及相應的工作機制。
縣級層面負責完成農村人居綜合監管分平臺建設任務,建設監控設施。對監測全流程進行數字化改造,開展在線監控與動態錄入,匯集轄區內農村實時監測信息,形成電子地圖或報表。在縣級分平臺設置專門的舉報板塊及受理機制,引導農村居民通過APP、小程序等方式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網絡監督。
《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農村人居環境綜合監測”入選范例 :
江西省武寧縣:AI智能調度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一、背景介紹
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重建輕管、責任不清、力量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大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武寧縣認真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部署和要求,堅持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來打,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全縣農村環境面貌持續改善。
二、具體做法
武寧縣以實現農村管理精細化、群眾上報便捷化、問題處理及時化和長效管護科學化為目標,按照“鎮村聯動、產村一體、景村融合、建管并重、普惠共享”的思路,積極探索運用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一是建平臺抓管護,探索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強管護力度。武寧縣投入2000余萬元,聯合運營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AI等新技術打造武寧縣人居環境治理長效管護平臺。按照“一平臺一中心一張圖一個端”運行模式,設置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長效管護等板塊。以“一圖全面感知”的方式,實現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統一指揮調度、物聯預警分析研判、長效管護綜合管理。平臺基于物聯網終端設備提供垃圾桶滿溢監測、污水水質監測、廁所氣味監測、人員車輛定位、村容村貌監控、大喇叭一鍵喊話廣播等功能。通過大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和管理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對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匯聚,減少資料收集、數據采集等方面的重復投入和勞動。
二是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武寧縣人居環境治理“萬村碼上通”長效管護平臺與省農業農村廳“萬村碼上通”平臺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形成了“上報、整改、監督、反饋、考核”完整的群眾監督機制。村民可一鍵上報身邊發現的農村人居環境相關問題,省、市、縣、鄉、村分級響應,協同共治。
三、取得成效
武寧縣人居環境治理“萬村碼上通”長效管護平臺,暢通了農民群眾監督投訴渠道,切實做到村莊環境“一網統管”。已接入939個一類村莊,累計上報事件6343件,完結6025件,完結率達94.56%,有力提升武寧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效果,深入推動全縣人居環境從“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是助力數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信息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