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漢語言文學專業女生從出版業轉行,投身環衛行業”的短視頻在網上持續刷屏,引發網友廣泛關注。人們在感嘆“行行出狀元”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質疑聲:腦力勞動者轉行從事體力勞動,難道不會有心理落差嗎?穿著工作服拍攝視頻,是不是坐辦公室的干部在“作秀”?對于這些質疑,7月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系到當事人——朝陽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四隊二分隊分隊長田曉靜,對她進行了獨家專訪。
文科生轉行做環衛沒有任何心理落差
北青報:最近網上流傳的視頻,是因為什么契機拍攝的?
田曉靜: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也恰逢《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實施四周年。在“七一”前夕,有媒體找到朝陽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提出選取一名環衛領域基層優秀黨員代表,經朝陽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推薦,最終通知我接受了此次采訪。在采訪中,我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經歷,以及我眼中觀察到的“北京十年”變化。這些年來,我看到車窗拋物越來越少、亂扔垃圾越來越少、遛狗撿便的人越來越多,這不僅給我們環衛作業減輕了負擔,讓出行的市民也感到更加賞心悅目。
北青報:視頻中提到您大學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還在出版行業工作過?
田曉靜:是的,我在天津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畢業后在出版單位工作了四年,隨后又在物業公司從事了四五年的管理工作。
北青報:是什么契機讓您轉到環衛行業來的?
田曉靜:我先生是軍人,我便隨軍來到北京。20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環衛行業,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親眼見證了北京環衛行業的發展變遷。剛入職時道路清掃還以人工為主,我就是從最基礎的清掃保潔工作做起的。那時候,我早上五點多起床,帶著一個掃把、一個背篼,到自己負責的路段上開始打掃衛生。
當時我負責的是東大橋路,長度約1公里,從頭到尾徹底清掃一遍大約需要1小時,如果遇到下雪、路面結冰等特殊情況,清掃時間會增加。完成道路整體清掃后,便進入“巡回保潔”階段。這個階段更注重細節,我得認真查看樹坑里是否有垃圾,果皮箱是否有污漬,商戶門前的衛生死角等也是關注的重點,一次“循環保潔”大約需要二十來分鐘。
北青報:從出版社到環衛行業,由腦力勞動者變為體力勞動者,您有心理落差嗎?
田曉靜:剛入行時確實覺得很辛苦,起初那陣子每天都是腰酸背痛的,過了半個多月才逐漸適應。不過我并沒有心理落差,而是很坦然地接受了。這一路走來,我始終秉持著一個信念,那就是“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我們環衛職工雖然平凡普通,但是每天都在默默奉獻,是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我腳踏實地,盡力把平凡的小事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這就夠了。
發揮所學專業優勢 自編多套“順口溜”
北青報:有人質疑您是坐辦公室的干部,不需要每天都穿工作服?
田曉靜:進入朝陽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后,我是從基層開始干起的,踏踏實實在街頭巷尾做了一年多清掃保潔工作,后來才逐步成為四隊二分隊的分隊長?,F在雖然主要從事管理工作,但大部分工作時間我并不會坐在辦公室里,而是在戶外、在路段上,檢查各種環衛車輛設備安全狀況,檢查清掃保潔作業質量,還得協調處理一些突發情況。服裝的話,平時我是工作服、便裝輪換穿,穿便裝主要是為了方便日常開展實地檢查,其他時間尤其是有重大保障任務時,我一定會穿工作服。
北青報:您所在的二分隊日常工作內容是什么?
田曉靜:我們二分隊主要負責139萬平方米的清掃保潔面積,共有120名環衛職工?,F在跟我剛工作時不一樣了,機械化作業與人工作業相結合,我們分隊擁有90輛用于清掃保潔、灑水降塵的電動三輪車,以及50多輛撿拾垃圾用的電動自行車。這些車輛設備不僅減輕了環衛職工的作業強度,還降低了作業安全風險,提高了環衛效率質量。
日常工作中,比如,有的路段兩側底商特別多,一些商戶會把垃圾隨意扔到路面上,給環衛職工帶來極大的負擔。遇到這種情況,我要和屬地街道、社區取得聯系,采取共同協作的方式,找到商戶面談,制止這種不文明行為,并商討進一步科學規范垃圾收運時間和頻次。
北青報:您所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對目前工作有什么幫助嗎?
田曉靜:大學的學習經歷給我打下了基礎,在環衛行業同樣可以發揮優勢。比如,為了規范環衛人員文明作業,結合自身經驗和崗位特點,我編寫了一些“順口溜”,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方便理解、容易記憶,適合推廣宣傳,提升環衛人員的業務素質和保潔質量。就拿“清掃樹坑”來說,看似容易,但這里面的講究也不少,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于是,我編寫了一段《清掃樹坑順口溜》——
清掃樹坑要規范,里里外外都要管。
手握插頭身前傾,沿著邊角來進行。
不能畫圈不能跳,四四方方才是好。
遇到雜草和糞便,蹲下身子去拔掉。
……
再如,為了提高環衛職工的安全騎行意識,我編寫了《安全騎行順口溜》——
騎車之前戴頭盔,車速平穩不犯愣,
紅燈停穩不通過,一分一秒不爭搶。
雙手握緊方向盤,不與汽車爭地盤,
剎車燈光都齊備,車輛保持右側行。
……
北青報:還有哪些地方能發揮出您的專業優勢?
田曉靜:我們分隊的環衛職工多數學歷不高,有的是高中畢業,有的只有小學文化,我會不定期對職工開展文化培訓。我覺得,環衛職工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掃馬路,大家都需要接觸新事物。所以我會帶領大家一起讀書、學知識,提高文化水平和業務素質。也會通過舉辦讀書分享會,向大家分享一些比較勵志的文學作品,包括《正是橙黃橘綠時》《苦難輝煌》《文化苦旅》等小說、散文集,都是我推薦給職工的書單。在讀書分享會上,我們會誦讀一些精彩段落,然后大家一起交流心得體會,從文字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讓更多“田曉靜式”環衛女工展現新時代勞動者風采)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老百姓認可是最大成就
北青報:從事環衛工作這十年來,最讓您有成就感的是什么?
田曉靜:“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這是我的工作理念。我們二分隊負責的區域居民和商戶非常多,我幾乎每天都要和居民打交道。通過與街頭小巷中社區居民的交流,充分了解他們對路面環境衛生情況的滿意程度。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得到居民們的理解和認可,甚至有時候居民會主動遞過來一瓶水,都會讓自己感到很溫暖,很有成就感。
北青報:這十年當中有哪些事情令您印象深刻?
田曉靜:幾年前,在“美麗鄉村建設”創建之際,我們分隊承接了朝陽區黑莊戶鄉郎辛莊、郎各莊兩個村的清掃保潔任務。這些路段地處城鄉結合部,人員密集、縱橫交錯。其中最長的路300多米,道路兩側超市、醫院、理發店等大大小小商戶80余家,人員流動量大、垃圾產生量高、污漬點位多;最短的路60多米,路寬僅1米,道路坑洼破損、油污遍布、私家車隨意停放,這給我們的環衛作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再棘手的任務也必須迎難而上。我們分隊清掃保潔隊伍分組分批,每天都會把每條路、每個角、每個點全部清掃一遍。同時,將梳理的“痛點難點重點”問題系統歸納整理,量身定制“一路一模式”清掃方案。
我記得特別清楚,當時有一位大姐正在路邊晾曬衣物,看到環衛職工在自家門口清掃路面,就問:“你們來這兒掃幾天?”我回答說:“大姐,以后您家這條路就歸我們清掃了,還請您多提寶貴意見??!”大姐別提有多高興了,拉著我就開始念叨:“我們這條路一直是臟亂差,常年沒人管,現在有你們專業隊伍來清掃,那可太好啦!”
我們當即承諾大姐:“您放心!回頭我們掃的時候把犄角旮旯都掃到,一定讓咱這條街干干凈凈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我們分隊向這塊硬骨頭發起了“攻堅戰”,展開“拓荒式”保潔,除污跡、清垃圾、鏟廣告、掃街巷、沖路面……一截一截、一段一段清理著,很快就讓昔日的“臟亂差”轉身“潔凈美”。
北青報:未來的工作中您對自己還有哪些要求?
田曉靜:現在環境發展得越來越好,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也越來越高,群眾滿意就是對我們環衛職工最大的褒獎,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在追求的目標。除了做好本職工作,這幾年我還利用業余時間考了建(構)筑物消防員職業資格證、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員證等,像今年夏天這樣炎熱的天氣里,萬一在路上遇到突發情況,我也能給別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讓城市變得更美好,讓群眾生活更美好。(來源:北京青年報 記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