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項目規范實施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投資〔2024〕1013號)。
PPP“新機制”實施以來,“舊機制”下的部分頑疾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同時冒出了一些試圖“踩紅線”的“新問題”。
垃圾清運不得特許經營、不得采取拍賣等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發改委近日發文糾偏,再次強調“PPP項目要嚴格聚焦使用者付費、合理使用特許經營模式、優先選擇民營企業參與”,劍指PPP“新機制”下“特許經營”新亂象。
一、國企成“主角”,與“優先選擇民營企業參與”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短短2千余字的《通知》,先后10次提到“民營企業”,由此可見問題的嚴重性。真實的成交數據也印證了決策部門的這一判斷。
環境司南數據監測顯示,在具體的政策落地實踐中,民企企業作用的確被嚴重弱化。截止12月28日,2024年度開標環衛特許經營項目59個,其中:國有企業中標項目31個,占比53%;民企中標項目28個,占比47%。
在28個涉及存量資產轉讓費及經營權轉讓費項目中:國企中標項目23個(占比82%),民企項目中標5個(占比28%)。以轉讓費成交金額統計,國企應支付轉讓費80億,占比92%;民企支付應支付轉讓費7億元,占比8%。
二、選擇特許經營者方式“五花八門”,拍賣、競價、單一來源“各顯神通”
《通知》明確提出:“不得采取拍賣等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
在過去一年的實踐中,部分地區未能堅決貫徹落實“優先采取公開招標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的指導原則,通過“天價特許經營權”拍賣套現、變相融資,甚至出現單一來源采購特許經營項目,嚴重削弱了民營企業的參積極性。
截止12月28日,2024年環衛類特許經營權轉讓費(及存量資產轉讓費)成交總額已攀升到87億元。其中,采用“拍賣、網上競價、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方式出讓經營權的項目多達16個,轉讓費成交總額30.85億元,且項目中標企業為清一色的國有企業。
(1)拍賣項目:
項目數量:9個
中標企業:均為國企
成交總額:17.4億元
?巨野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權拍賣?壽光市生活垃圾清運30年特許經營權出讓(競拍)
?菏澤市牡丹區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權公開拍賣
?鄆城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權公開拍賣
?濟寧市兗州區環衛設施、垃圾清運特許經營權拍賣
?安順市西秀區城市垃圾清運未來三十年特許經營權拍賣
?安順市西秀區農村垃圾清運特許經營權拍賣
?安順市平壩區生活垃圾收運未來30年特許經營權拍賣
?修水縣縣城區環衛市場化作業項目特許經營權拍賣
(2)競價項目:
項目數量:3個
中標企業:均為國企
成交總額:5.4億元
?盤州市農村生活垃圾清運項目特許經營權出讓(網上競價)
?六盤水市水城區城鄉生活垃圾清運項目特許經營權出讓(網上競價)
?重慶市萬州區城鄉生活垃圾轉運市場化運營項目28年特許經營權出讓(網絡競價)
(3)競爭性談判項目:
項目數量:3個
中標企業:均為國企
成交總額:7.5億元
?安丘市環衛一體化存量資產經營項目(競爭性談判)
?綿陽經開區生活垃圾清運存量資產盤活特許經營項目(競爭性談判)
?重慶市銅梁區垃圾分揀綜合處理中心項目經營權(競爭性談判)
(4)單一來源采購項目:
項目數量:1個
成交企業:國企
成交金額:0.55億元
?商丘市睢陽區人居環境整治及生活垃圾治理特許經營權項目(單一來源采購)
三、“門外漢”成“香餑餑”,專業公司被“天價轉讓費”拒之門外
通知提出:“不得規避項目管理經驗、專業運營能力、企業綜合實力、信用評級狀況等設定的評審條件,將標的物總價作為唯一標準選擇特許經營者”。
就環衛行業來說,實際上今年已成交的59個環衛特許經營項目,中選特許經營者不乏“土地整治公司、物流公司、農業公司、投資公司、工程管理公司”等“門外漢”,甚至出現“匿名”成交現象。而真正有實力的專業環衛企業,被“天價轉讓費”拒之門外。
這些既缺乏項目管理經驗和又沒有專業運營能力的中選特許經營者,拿到項目后如何高質量運營?業內人士透露,部分環衛特許經營項目的運作邏輯是“中標企業拿到特許經營權后去貸款、融資”。如此運作,增加政府隱性債務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項目的高質量運營也很難得到保障。